反哺家鄉:以茶為文化的景區項目
梅縣的雁洋鎮長教村群山環繞,廣東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于1995年在這里投資了雁南飛茶田基地,茶葉種植從一開始就是雁南飛的重要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茶田項目獲得很大成功,于是,寶麗華集團開始考慮開發度假旅游區。
然而,景區開發如果脫離了地區社會經濟實際,不能因地制宜,就往往會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對當地農民的生活提高也沒有任何益處。
為了能夠反哺家鄉,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寶麗華集團成立了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由公司租賃村里耕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種名優茶葉品種。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采摘加工、統一品牌銷售”這“五個統一”的原則,實行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經營。這樣,土地所有權不變,農地用途不變,農民在出租的土地上為公司種茶,除領取租金外還可以獲得公司給付的管理費,這為長教村不少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的機會和條件。
此外,雁南飛還租下了茶田周圍的幾座大山,在建設景區的過程中,十分強調山上“黃土不露天”,但凡有空地的地方都必須保證種植上樹木,以此保護自然環境。
談及雁南飛與長教村的關系,葉祖根動情地說道:“雁南飛其實更像是一個公益項目,她為家鄉的人民做出了很大貢獻。飲水思源,在成功時仍眷戀故土,這也是雁南飛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葉祖根告訴我們,雁南飛茶田景區斥資了5000萬元建設長教新村,新村包括75套住房、長教小學、老人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多個項目。其中75套民居,清一色的黃墻紅瓦圓形、半圓形客家“圍龍屋”建筑風格,一套兩層200平方米,但雁南飛茶田景區卻以16萬元優惠價格出讓給村里的農民。另外,雁南飛對村里的老人也頗為照顧,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年齡分段領取福利金,并為他們購買保險。
現在,雁南飛的茶田種植是景區的重要盈利項目,對長教村的村民來說,這同時也是他們村莊的經濟命脈。以旅游帶動新農村建設,以企業回饋實現農村的跨越式發展,雁南飛的一系列舉措,無疑是對家鄉的重大貢獻。
“另外,景區擬開發茶花項目,預計茶花品種將達到一千多個,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啟動了。這也是茶文化的另一種體現。”葉祖根笑著說。
注重客家文化,打造梅州名片
葉祖根管理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已有十多年的時間,而今,雁南飛不僅成為寶麗華集團的一張企業名片,其實也早已成為梅州客家文化的代名詞。除了茶文化,客家文化應該就是雁南飛的另一大特色。
在葉祖根看來,雁南飛雖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但這還遠遠不足夠,打造具有特色的、甚至能代表家鄉文化的景區將有著更大的意義。
在管理整個景區時,葉祖根十分注重各個地方的協調,以便能夠更加完整地表達出客家文化。圍龍大酒店的裝修設計均融入了客家文化的元素,譬如墻上的字畫,有些是客家的故事解讀,有些是客家諺語或俗語。
圍龍食府也是雁南飛一大特色建筑,平面呈圓型布局,完全是按客家土樓的建筑結構建造。食府的菜品均是傳統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客家菜肴如客家鹽焗雞、農家梅菜扣肉等;客家小吃則有蒸笑粄、味酵粄、三及第湯、客家腌面等。葉祖根告訴我們,客家菜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和不斷深化,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幾乎一道菜就代表一個故事,一個味道背后就是一個傳說。客家小吃的創作來源則大多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遷至嶺南山區后,仍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語言與飲食習慣;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區大都是遠離海洋,客家菜便以內陸型的油重味濃、咸香軟糯為特色。客家菜是構成粵菜體系的重要部分,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追求原汁原味,即“飯有飯香,肉有肉味”;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
近些年來,雁南飛也開始創新客家菜式,結合景區的茶葉研發出不少新菜品,其中包括以茶葉為原料的香茶燉雞、茶香包、茶香水晶卷等特色菜點。
為了更好滿足顧客的需求,圍龍食府每天24小時提供餐飲服務,在這里就餐,能夠感受到濃郁的客家文化。
此外,雁南飛的山歌藝術團每天晚上或午飯時間都在圍龍食府表演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歌舞節目。藝術團的四十幾位成員均是雁南飛培養的員工,所表演的山歌或者是梅州地區的老歌,或者是雁南飛自己編曲填詞的關于景區的歌曲。
葉祖根說:“坐在客家的土樓建筑里,品嘗著地道的客家美食,聽著客家悅耳的山歌,我們希望每一位游客在離開時,都能記住并帶走我們的客家文化。這是我管理景區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