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油油的柚子林、層層疊疊的茶園從車窗外掠過,體量龐大的紅色圓弧形建筑撲入眼簾。同伴說,我們路過的是聞名遐邇的雁南飛茶園。但,她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沿著花團錦簇、曲折回環的山路繼續盤旋而上,是一道長長的峽谷。順著山腰爬坡進山,走到山峻林幽處,頓覺別有洞天,但見古屋森列于大山褶皺處,潺潺碧泉一路歡歌傾瀉而下,被稱作叩頭溪。
行至古村口,一片蓊郁的五彩林搖落一地陽光,樹縫間紫氣蒸騰。下車上行數步,陰那山如伸展的手掌聳立天際。仰望大山腳下,一排造型別致,既古樸典雅又帶著幾絲異國情調的兩層灰瓦白墻建筑兀立眼前,七排橫屋五扇門,六七個“朵”字形的山墻與背后的疊翠青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富麗堂皇。屋腳下,工人們正忙著為村道鋪筑石條,一位園丁在為幾株新近移栽的粗矮蒼勁、形似大盆景的花樹培土澆水。
陪伴我們的梅州友人介紹說,香爐峰下,這個收藏著400多年桃源生活的古村,是市里重點打造的新景點。
登上由大塊水磨彩石鋪就的游步道蜿蜒而上,在丹桂和山茶簇擁下,一段原木扶梯粗獷地跨過小池塘,過了小池塘,沿寬大的灰色混凝土臺階順坡而上,直通大門。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敞開的門樓更顯氣派無比。
登梯,進門。每扇墻的石窗上方,山墻“幾”字形周邊畫著的黑藍花紋和藍色寶瓶依然保持著色彩的鮮麗。
繼善樓里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壁畫
房屋正中,一段一米多深、七八米長的凹進處,敞開著進入主樓的內大門,兩根高高的方石柱撐起一座牌樓式軒廊,既為大門遮風擋雨,又顯莊重威嚴,門楣上方“繼善樓”三個行書大字渾厚有力,大門兩側的橫屋各分布著兩扇披檐式小門,以及十幾個眉檐式石窗,整個硬山式的正立面顯得氣宇軒昂。
繼善樓被當地專家稱為列杠式客家圍屋。占地2400多平方米,共有房間64個,大小廳堂32個,天井5個,是一座二層六合杠式樓房,俗稱“七杠樓”,建筑歷時12年,耗銀元12萬之巨。整座建筑裝飾華麗,集木雕、瓷雕、石雕、彩塑于一身,匯書法、壁畫、牌匾于一體。雕刻既有鏤空見底的透雕、打磨圓滑的圓雕,也有深淺起伏的浮雕,金屬飾品則有鐵制或銅制的門、窗、欄桿,繪畫則寫意和工筆皆有,雖歷經百余年仍色彩艷麗。廳堂和廊道內最搶眼的莫過于金色,梁柱、斗拱、屏風、門窗,祥禽瑞獸競走,梅蘭菊竹斗妍,金龍、金獅、金蝙蝠,金花、金草、金樹枝……這些細刻精雕,把印尼僑商朱汀源五兄弟在海外經商發達的豪氣一展無遺。可以說,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都稱得上是匠心獨運,到處都飄散著儒家傳統文化的濃濃氣息。不過,令人驚奇的是,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與法國巴黎圣母院一樣的紅藍玻璃窗,也可以看到從德國漂洋過海來到這山溝溝里的神奇魔鏡,在這鏡子前點燃一支蠟燭可以投影出幾支燭光,即使貼身鏡子也可照出你的全貌。
雕刻精細,造型栩栩如生的木雕。
導游說,屋內廳堂的石柱及檐角、臺階所用的條石全都是從遠隔千山數百里之外的閩西連城特制運來的,“紅毛灰”(即:水泥)則是從海外購進的,就當年的交通運輸條件來說,這簡直令人無法想象。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因為主人姓朱,對《朱子家訓》自然特別看重,廳堂內,巨幅的隸書《朱柏廬治家格言》和持躬、存養、學問、敦品、處事、齊家等格言赫然。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繼善樓是主人心靈和情感的凝結,也是其人格的映照。“繼志述事,善鄰親仁”,走進樓內,我們能處處感受到主人從善積德的價值取向,精益求精的處事風格,以及兼收并蓄的審美文化追求。
檐廊上金漆木雕的獅子
據說,繼善樓曾作為粵東地委機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接收、掩護過不少革命人士。所幸的是,雖歷經百年烽煙戰火的考驗和風雨滄桑的洗禮,而今她梁柱上的雕刻還在,墻壁上的繪畫還在,屏風上的文字還在,我們有理由堅信,繼善樓涌動的文化血脈更將與青山同在,隨綠水長流。
梅州日報2012年12月13日報道:
http://mzrb.meizhou.cn/data/20121213/html/9/content_3.html
|